近日,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服装造型总设计,设计师阳东霖发布造型创作手记。
文/阳东霖
站在空旷的广东奥体排练场上,眼前是即将被碧波与光影填满的“水域舞台”,我深知,这一次,我要裁剪的不仅是一件件华服,更是一幅流动的岭南画卷,一个新时代的生动表达。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服装造型总设计,荣耀与挑战并存——我们要让千年岭南文化与当代审美在方寸衣料间深情对话,更要让这些服装在“水舞台”的洗礼中,依然从容绽放。
开幕式服装创作历时间1年多。与影视戏剧服装不同,大型广场演出服装设计的逻辑起点,是“远”与“动”。它服务的首要对象,不是近距离审视的个体,而是万人体育场高空摄像机俯瞰下的“整体视觉” 是一门在“百米之外”生效的艺术。它呈现的状态,不是静态的展示,而是融入队形、舞蹈、灯光下的“动态韵律”。它追求的不是再是细节的纤毫毕现,而是整体视觉的冲击力与队伍流动的韵律感。这决定了我们的设计,从一开始就必须摒弃许多琐碎的“细枝末节”,去追求一种宏大的叙事性与符号化的视觉张力。因此,我们的设计强化了“轮廓先行”原则。无论是数百条LED发光裙,还是模拟岭南花卉的装置服饰,其首要任务是在宏大的场域中,迅速构成具有识别度的视觉符号。

广场大型演出服饰创作中色彩运用必须纯粹而有力,在水的映衬和灯光渲染下,能形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。我们从粤绣的瑰丽中抽取其“韵”,将广绣的繁复精美,转化为服装上简约而富有张力的现代线条;从醒狮的矫健中捕捉其“神”,将其斑斓色彩与跃动姿态,解构成运动感十足的廓形与色块;从骑楼的连绵中感悟其“骨”,将其中西合璧的建筑线条,演变为服装结构中的不对称与层叠之美。榕荫、潮汐、荔红、陶彩……这些岭南独有的意象,不再是固定的图案,而是化作了色彩的呼吸、面料的肌理与剪裁的气韵。我们大胆运用高饱和度的数码色与传统岭南色系碰撞。


这次全运会开幕式的最大亮点便是全场水面舞台。当导演组确定以“水”为核心元素时,对我而言,一场无声的“服装保卫战”便打响了。水,是视觉的瑰梦,却是服装的“噩梦”。首先,吸水和增重是首要敌人。我们与材料专家组成攻关小组,测试了上百种面料。最终,创新性地采用了高科技复合面料与纳米级防水涂层处理。这些面料看起来飘逸垂顺,甚至保持着手感的亲肤,却在纤维层面构筑了“隐形堤坝”,使水珠顺衣滑落,大幅减轻湿重,保障演员动作的流畅与安全。其次,湿身后的透视与变形问题。我们在所有可能浸水的服装内,都精心设计了与之色彩、风格完全统一的内搭或防护层,确保即便浸水,舞台形象依旧完美。同时,立体剪裁与弹性面料的结合,让服装即使在湿水状态下,也能随着演员的腾挪跳跃而复原,而非紧贴束缚。
